6月18日至20日,文学院24级非遗保护专业学生分赴兰州、临夏、武威三地,开展为期3天的非遗田野调查实践活动,并于6月27日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实验室举办田野调查汇报会。
田野调查过程中,兰州小组师生走访甘肃省古籍修复中心、黄河大水车传承基地、兰州非遗陈列馆等地,以“实践体验+传承人访谈”模式,实地调研古籍修复、羊皮筏子制作等技艺传承现状。临夏调研组聚焦手工艺与民俗,深入常天平泥塑馆、马家窑彩陶修复村等6地,考察泥塑、保安族腰刀等制作工艺。武威小组聚焦“活态传承与创新”,走访武威市博物馆、凉州宝卷传习所等地,调研凉州木偶戏、古浪剪纸等项目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路径。
汇报会上,学生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分享此次田野调查中收集和整理的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情况。本次活动学生们累计接触20余项非遗项目,形成40余篇田野调查报告。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触摸非遗活态传承中深化专业认知,推动非遗保护从书本理论走向活态传承现场。
田野调查作为非遗保护专业的核心学科方法,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博物馆学等跨学科方法论,不仅体现为对非遗活态现场的系统性记录,更在于通过结构化的学术训练构建专业思维框架。这种系统化培养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调研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田野中培养学术洞察力。
撰稿:唐含章
通讯员:唐含章
审核:叶淑媛